松林胃肠门诊官方网站

# # # # # # # # #
湘潭医院
电话:0731-52525522
手机:15080788088(微信)
株洲医院
电话:0731-22777722
手机:13307320731(微信)

胃肠科普

腹泻

发布者:webadmin 作者: 来源: 发布时间:2016-10-16 15:45:25

 

定义

腹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,粪质稀薄,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,多由脾胃运化功能失职,湿邪内盛所致。

西方医学认为,腹泻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,粪质稀薄,水分增加,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、黏液的一种疾病,常伴有排便急迫感、肛门不适、失禁等症状。一般将腹泻分为急性腹泻与慢性腹泻两类,前者是指腹泻呈急性发病,历时短暂,而后者一般是指腹泻超过2个月者。

症状及伴随症状

以大便次数增多,粪质稀薄,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要症状,可伴有腹痛肠鸣、脘闷食少、恶寒发热,鼻塞头痛、肢体酸痛;或肛门灼热、烦热口渴、小便短黄;或发热心烦、胸闷脘痞、泛恶纳呆、自汗面垢;或脘腹痞满、嗳腐酸臭;或胸胁胀闷、喜叹息、嗳气纳差、矢气频作;或面色萎黄、肢倦乏力;或腹部作痛、肠鸣即泻、泻后则安、形寒肢冷、腰膝酸软等症状。

病因

致泻的病因是多方面的,主要有感受外邪,饮食所伤,情志失调,脾胃虚弱,命门火衰等等。这些病因导致脾虚湿盛,脾失健运,大小肠传化失常,升降失调,清浊不分,而成泄泻。

一、感受外邪

外邪以暑、湿、寒、热较为常见,其中又以感受湿邪致泄者最多。脾喜燥而恶湿,外来湿邪,最易困阻脾土,以致升降失调,清浊不分,水谷杂下而发生泄泻,故有“湿多成五泄”之说。寒邪和暑热之邪,虽然除了侵袭皮毛肺卫之外,亦能直接损伤脾胃肠,使其功能障碍,但若引起泄泻,必夹湿邪才能为患,即所谓“无湿不成泄”,故《杂病源流犀烛•泄泻源流》说:“湿盛则飧泄,乃独由于湿耳。不知风寒热虚,虽皆能为病,苟脾强无湿,四者均不得而干之,何自成泄?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,要未有不源于湿者也。”

二、饮食不节

饮食所伤或饮食过量,停滞肠胃;或恣食肥甘,湿热内生;或过食生冷,寒邪伤中;或误食腐馊不洁,食伤脾胃肠,化生食滞、寒湿、湿热之邪,致运化失职,升降失调,清浊不分,而发生泄泻。正如《景岳全书,泄泻》所说:“若饮食失节,起居不时,以致脾胃受伤,则水反为湿,谷反为滞,精华之气不能输化,乃致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。”

三、情志失调

烦恼郁怒,肝气不舒,横逆克脾,脾失健运,升降失调;或忧郁思虑,脾气不运,土虚木乘,升降失职;或素体脾虚,逢怒进食,更伤脾土,引起脾失健运,升降失调,清浊不分,而成泄泻。故《景岳全书•泄泻》曰:“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,必先以怒时夹食,致伤脾胃,故但有所犯,即随触而发,此肝脾二脏之病也。盖以肝木克土,脾气受伤而然。”

四、体虚久病

长期劳倦内伤,或久病体虚,或素体脾胃肠虚弱,使胃肠功能减退,不能受纳水谷,也不能运化精微,反聚水成湿,积谷为滞,致脾胃升降失司,清浊不分,混杂而下,遂成泄泻。如《景岳全书•泄泻》曰:“泄泻之本,无不由于脾胃。”

五、命门火衰

命门之火,助脾胃之运化以腐熟水谷。若年老体弱,肾气不足;或久病之后,肾阳受损;或房室无度,命门火衰,致脾失温煦,运化失职,水谷不化,升降失调,清浊不分,而成泄泻。且肾为胃之关,主司二便,若肾气不足,关门不利,则可发生大便滑泄、洞泄。如《景岳全书•泄泻》曰:“肾为胃关,开窍于二阴,所以二便之开闭,皆肾脏之所主,今肾中阳气不足,则命门火衰,而阴寒独盛,故于子丑五更之后,当阳气未复,阴气盛极之时,即令人洞泄不止也。”

病机

一、发病

泄泻是一种常见的脾胃肠病证,一年四季均可发生,但以夏秋两季较为多见。

二、病位

主要在脾,与胃、大肠、小肠。

三、病性

急性暴泻以湿盛为主,病属实证,若迁延日久,可由实转虚;慢性久泻以脾虚为主,病属虚证,亦可急性发作,表现为虚中夹实。

四、病势

急性暴泻病情较轻者多能治愈,部分病人可自愈,若大便清晰如水而直下无度者,病势较重;慢性久泻脏器亏虚,缠绵难愈,若久泻脾虚及肾,泄泻无度,则病势趋向危笃。

五、病机转化

本病的基本病机是脾虚湿盛致使脾失健运,大小肠传化失常,升降失调,清浊不分,脾虚湿盛是导致本病发生的关键因素。脾为泄泻之本,脾主运化水湿,脾虚健运失职,清气不升,清浊不分,发为泄泻。急性暴泻以湿盛为主,慢性久泻以脾虚为主,其他如肝气乘脾或肾阳虚帅引起的泄泻也多在脾虚的基础上产生。而湿盛与脾虚又往往相互影响,互为因果,急性暴泻治疗不当,迁延日久易转为慢性久泻,慢性久泻复因外感饮食所伤而急性发作,表现出虚中夹实的证候。

辨证论治

一、寒湿泄泻

主症见泄泻清稀,甚至如水样。可兼见腹痛肠鸣,脘闷食少,或伴有恶寒发热,鼻塞头痛,肢体酸痛。

外感寒湿或风寒之邪,侵袭肠胃,或过食生冷,脾失健运,升降失调,清浊不分,饮食不化,传导失司,故大便清稀。寒湿内盛,肠胃气机受阻,则腹痛肠鸣。寒湿困脾,则脘闷食少。恶寒发热,鼻塞头痛,肢体酸痛,是风寒外束之征。

治宜芳香化湿,解表散寒。

二、湿热泄泻

主症见泄泻腹痛,泻下急迫,或泻而不爽,粪色黄褐而臭。可兼见肛门灼热,烦热口渴,小便短黄。

湿热之邪,伤及肠胃,传化失常,故发生泄泻。暴注下迫,皆属于热,肠中有热,故泻下急迫。湿热下注,故肛门灼热,粪便色黄褐而臭,小便短黄。为湿热内盛之征。

治宜清热利湿。

三、暑湿泄泻

主症见夏季盛暑之时,腹痛泄泻,泻下如水,暴急量多,粪色黄褐。可兼见发热心烦,胸闷脘痞,泛恶纳呆,自汗面垢,口渴尿赤。

此证为暑热之邪困遏于脾,下迫肠道,脾失健运,腑失通降,分清泌浊失职,水谷糟粕混杂而下,发为泄泻。暑热与火同类,故泻下暴急量多,粪便色黄褐。余下诸症,皆为暑热夹湿伤于气分及湿邪郁于中焦,气机不畅,胃失和降所致。

治宜清暑化湿。

四、食滞肠胃

主症见腹痛肠鸣,泻下粪便臭如败卵,泻后痛减,伴有不消化之物。可兼见脘腹痞满,嗳腐酸臭,不思饮食。

饮食不节,宿食内停,阻滞肠胃,传化失常,故腹痛肠鸣,脘腹痞满。宿食不化,则浊气上逆,故嗳腐酸臭。宿食下注,则泻下臭如败卵。泻后腐浊外泄,故腹痛减轻。

治宜消食导滞。

五、肝气乘脾

主症见肠鸣攻痛,腹痛即泻,泻后痛不止,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而诱发。可兼见平素多有胸胁胀闷,喜叹息,嗳气纳差,矢气频作。

七情所伤,情绪紧张之时,气机不利,肝失条达,横逆侮脾,失其健运,故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而诱发腹痛泄泻。肝失疏泄,故胸胁胀闷。 治宜抑肝扶脾。

六、脾胃虚弱

主症见大便时溏时泻,水谷不化,稍进油腻之食,则大便次数增多。可兼见饮食减少,脘腹胀闷不舒,面色萎黄,肢倦乏力。

脾胃虚弱,运化无权,水谷不化,清浊不分,故大便溏泄。脾阳不振,运化失常,则饮食减少,脘腹胀闷,进食油腻易引起泄泻。久泻不止,脾胃虚弱,气血来源不足,故面色萎黄,肢倦乏力。

治宜健脾益胃,渗湿止泻。

七、肾阳虚衰

主症见泄泻多在黎明之前,腹部作痛,肠鸣即泻,泻后则安,形寒肢冷,腰膝酸软。

泄泻日久,肾阳虚衰,不能温养脾胃,运化失常,黎明之前阳气未振,阴寒较盛,故腹部作痛。肠鸣即泻,又称为“五更泻”、“鸡鸣泻”、“肾泄”,泻后则腑气通畅,故泻后则安。形寒肢冷,腰膝酸软为脾肾阳气不足之征。 治宜温肾健脾,固涩止泻。

各型泄泻,有单一出现者,有合并出现者,亦有互相转化者。

鉴别

一、痢疾

两者均系大便次数增多,粪质稀薄的病证。痢疾以腹痛,里急后重,便下赤白脓血为主症,而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多,粪质稀薄,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,其大便中无脓血,也无里急后重,腹痛也或有或无。

二、霍乱

霍乱是一种卒然起病,剧烈上吐下泻,吐泻并作的病证。泄泻与霍乱相比,同有大便清稀如水的症状,故需鉴别。霍乱的发病特点是来势急骤,变化迅速,病情凶险,起病时常先突然腹痛,继则吐泻交作,所吐之物均为未消化之食物,气味酸腐热臭,所泻之物多为黄色粪水,或如米泔,常伴恶寒发热,部分病人在吐泻之后,津液耗伤,迅速消瘦,或发生转筋,腹中绞痛,若吐泻剧烈,则见面色苍白,目眶凹陷,汗出肢冷等津竭阳衰之危候。而泄泻只以大便次数增多,粪质稀薄,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,一般起病不急骤,泻水量不大,无米泔水样便,津伤较轻,无危证。

 

松林胃肠专科经验

引起泄泻的原因比较复杂,但总离不开脾胃功能的障碍。在外因方面,本病多因湿邪侵入脾胃所致,即所谓“湿胜则濡泄”;在内因方面,与饮食、脾胃虚弱、命门火衰及情志失调等相关联,其中与脾虚的关系最密切,因脾虚失运,水湿内生而致泄泻。所谓“泄泻之本,无不由于脾胃”,所以,运脾化湿是治疗此病的关键。

(一)急性腹泻

感受寒湿:腹痛肠鸣,大便清稀,甚至如水样,口淡不渴,或兼有恶寒发热,鼻塞头痛,肢体酸痛,脘闷食少等表证,舌苔薄或白腻。治宜解表散寒、芳香化浊,药用藿香正气丸。若湿邪重者,兼见胸闷纳呆,肢体怠倦,舌苔白厚而腻,将藿香正气丸改汤药,可加苍术、木香之类,以助燥湿健脾之力,亦可采用胃苓汤以燥湿健脾,分利止泻;表邪偏重时,加荆芥、防风,以增强疏散风寒之力;腹部胀痛、肠鸣,可加砂仁、炮姜以温中散寒。

湿热下迫:腹痛即泻,泻下急迫,势如水注,粪色黄褐而臭,肛门灼热,心烦口渴,小便短赤,舌苔黄腻。治宜清热利湿,药用葛根芩连胶囊。如腹痛重时,可用葛根芩连汤,加木香疏通气机,加白芍和营止痛;兼食积者,泻下腐臭难闻,可加神曲、山楂、麦芽等消食导滞;湿偏重者,脘腹满闷,舌苔黄腻,可加苍术、车前子,薏苡仁等,夏季湿盛加香薷、藿香、滑石、扁豆衣等。

饮食所伤:腹痛肠鸣,泻下粪便臭如败卵,泻后痛减,脘腹痞满,嗳腐酸臭,不欲饮食,舌苔厚腻。治宜消食导滞,药用保和丸。如食滞较甚而泻下不畅、腹部胀痛者,可将保和丸改成汤药加减,如加大黄、枳实、槟榔等以推荡积滞。

(二)慢性泄泻

脾胃虚弱:可见大便时溏时泻,饮食不化,反复发作,稍进油腻性食物,大便次数明显增加,食后脘闷不舒,面色萎黄,精神倦怠,乏力,舌质淡,苔白。治宜健脾化湿,选用参苓白术散为主药。如虚而寒盛,肠鸣水泻,四肢欠温,宜温中散寒,可用附子理中丸;如久泻气虚下陷,脱肛不收,可用补中益气汤益气升清,健脾止泻。

肾阳虚衰:黎明之前,脐周作痛,肠鸣即泻,泻后痛减,腹部畏寒,有时作胀,平时畏冷,舌淡苔白。治宜温肾健脾,选用四神丸为主药。若疗效欠佳时,四神丸该成汤剂,并可酌加附子、炮姜、禹余粮等温阳补涩药物。若年老体衰,气虚下陷,久泻不止,可加党参、黄芪、白术、升麻以益气升提,并可合桃花汤以固涩止泻。

肝气乘脾:泄泻发作常与情志因素有关,每因精神刺激、情绪紧张之时,即可发生腹痛泄泻,平时可伴有胸胁痞闷,嗳气食少等症,舌质淡红,苔薄。治宜抑肝扶脾,药用痛泻要方(炒白术、炒白芍、炒陈皮、防风)为主方。

上述各型泄泻,有时独见,有时相兼出现,且能互相转化,所以各种治法,应随证选用,互相参照。一般来说,急性泄泻多实,治以祛邪为主,不可骤用补涩;慢性泄泻多虚,治以扶正为主,兼用他法而治。病势若凶猛时,须结合补液支持治疗,防治脱水病变,亦可中西医同治。

想进一步了解详情,可点击右边按钮,直接在线咨询松林胃肠专科专家。

 

预后转归

泄泻的转归,依急性和慢性的不同而有别。

一般而言,急性暴泻病情较轻者,多能治愈,部分病人可不经治疗,仅凭饮食调理即可康复;若病情较重,极易导致亡阴亡阳之险证,甚至死亡;少数治疗不及时,或未彻底治疗,迁延日久,由实转虚,可变为慢性久泻。

慢性久泻脏气亏虚,病情缠绵难愈,疗程长,部分病人可痊愈,少数病人反复腹泻,会导致脾虚中气下陷或脾肾阳虚,预后较差。

调护

一、合理饮食

泄泻患者宜给予流质或半流饮食,饮食宜新鲜、清淡、易于消化而富有营养,忌食辛辣、炙煿、肥甘、厚味之品;急性暴泄易耗气伤津,可予以淡盐汤、米粥等以养胃生津。

此外,要加强食品卫生及饮用水的管理,防止污染;节制饮食,不暴饮暴食,以免再伤脾胃;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,不喝生水,少食生冷瓜果。

二、加强锻炼

泄泻病人宜加强锻炼,增强体质,使脾胃气旺,则不易受邪。

三、起居有常

生活起居要有规律,注意季节交替,气温变化,适时增减衣被,以免腹部受寒;饭前便后洗手,以免再感邪毒。

四、调畅情志

保持心情舒畅,不要生气、郁闷,减轻自身压力。尤其是肝气乘脾之泄泻者,应调畅情志,尽量消除紧张情绪,忌怒时进食。

参考文献

[1]田德禄.中医内科学[M].北京:中国中医药出版社,2005:259-267.

[2]常章富,毛敏.泄泻的中医辨证论治与中成药选用(一)[J].中国执业药师,2011,8(8):49-53.

[3]常章富,毛敏.泄泻的中医辨证论治与中成药选用(二)[J].中国执业药师,2011,8(9):49-53.

[4]常章富,毛敏.泄泻的中医辨证论治与中成药选用(三)[J].中国执业药师,2011,8(10):49-53.

[5]韩先知.泄泻的辨证论治[J].甘肃中医学院学报,1994,11(2):22-23.

[6]王翠芳.浅谈泄泻与脏腑的关系[J].中华中医药杂志,2011,26(9):1921-1923.

 

 

分享到:

上一篇:腹痛

下一篇:腹胀

X